新吾爱文学网 > 军史小说 > 中华大帝国 > 第九卷 盛世卷 第四十一节 水库三日谈(五)(2/3)

第九卷 盛世卷 第四十一节 水库三日谈(五)(2/3)

上一页中华大帝国章节列表下一页
有声小说,新吾爱文学网在线收听!
易守难攻的要塞。吴堡县城夹处于府州和麟州之间。

府州和麟州都有沟壑,具体情况却不尽相同。麟州治所即今杨家城,到处都是沟壑。府州治所高耸原头,还不至于有这样的现象。今府谷县有几条川道,其中清水川的涨水,特别引人注意。河川以清水为名,想见川中流水的清沏。清水川在无雨之时,名实倒也相符。

稍遇大雨,所挟带的泥沙独为最多,水头形同壁立,水流为之不畅,这在黄土高原实为少见。史从文专门到过府谷,瞪了半个月才看到这样的奇观。当真是壁立千,让人不敢置信。史从文冒雨将照片拍了下来,还得到了一家报社的一千块奖励!

县循窟野河北行,至店塔镇偏向西北,可至红碱淖,多斯高原。鄂尔多斯高原上河流稀少,水源缺乏,然亦间有湖泊。湖泊大都集中在高原的中部,南缘却很少见。所可以提到的,应该数得上这个红碱淖。红碱为淡水湖,其中有鱼。湖旁水甘草肥,明代鞑靼南侵,亦尝取道于此,以便厉兵秣马。

不过昔时征战地,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工地,几十万人日夜施工,巨大的水管有远处旖旎而来,又蜿蜒而去。史从文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之后,防备允许进入工地。在他的印象里,这里原来是萋萋白骨地,现在却变成了柳树成荫的大森林。在某官员的解释下,史从文知道,这里每年接受由贝加尔传输过来的几十亿立方米的淡水,然后源源不断的传输到三北,主要是蒙古和关中这两地。

虽然只是一年光景,不过史从文也能看出来,这些人亦颇费心经营。近来看到旅游者在当地所摄照片,为之惊讶不已。在古战场遗址的城外沙漠中,竟然植起树来,而且纵横成行,绿荫与黄沙并存,虽极不调和,却显得新兴气象。如能继续不辍,不出十年必然绿树成荫,沙漠变成森林!

史从文继续西行,直至定边县。陕北长城已多圮毁,定边东西尚稍完整。长城由定边县南,折向北行。按照现在的情况,仿佛是长城穿过定边县城。其实始筑长城时,定边尚未设县。当时只是在长城之下,设置定边营。定边营是不会设在长城之外的。

定边为多湖泊的县,在陕北是绝无仅有的。这些湖泊都是咸水湖,可以晒盐。定边县以前为盐州治所。盐州始置于西魏时,可知当时这里咸水湖已经可以制盐。其中以芶池为较大。芶池当为唐朝的白池,周围沙土中不时发现唐宋钱币,可见当时已为一方重要的地方。

这样一些行程,可以说绕行陕北一周。陕北在以前相当长久的时期,介于经营农业的民族和从事畜牧的民族之间,战地不少,关隘尤多,一路行来,随处察看,仿佛细数家常。所行道路以通衢大道为主,有时亦不免别出歧途。

离开固原不久,就进入盐碱地区。盐碱地区相当广大,直至距环县不远的甜水沟的沟头附近。盐碱地区遍地都是盐碱,到处泛起白色,仿佛无有边际。有些地方甚至连野草都难于生长,可见当年秦昭襄王所筑的长城是深受自然环境的制约的。秦昭襄王移筑长城,这块盐碱地区自然诿之于匈奴人。匈奴人如果攻不开长城,也难于在这里久留。秦昭襄王筑长城时虽受自然环境的制约,另一方面也显示当时对于自然环境的善于利用。

这次山西执行,史从文印象最深的,则是当时陕西到处可见的治沟工程。这项工程已经竣事,而且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。设计人为李仪先生。他是水利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处的处长。

他的治沟设计,是在沟口筑坝蓄水。筑坝的土取之于沟口两侧的高地。这是取土,也是平整高处的土地。我去参观时,亲眼看到坝内所蓄的一泓秋水,坝外禾苗油绿旺盛,沟口两侧的高地经过平整,已成平坦的良田,满植苹果树,树上苹果累累下垂,红艳喜人。

当地农民皆满口称道,说是富裕光景指日可期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中华大帝国章节列表下一页